首页
搜索 搜索

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心疼你了 每日时讯

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     2023-03-21 07:41:24

【教育随想】

作者:谭青(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)


(资料图)

和一位朋友聊天,说到她上初中的女儿,朋友一脸无奈。她说有次女儿想吃红烧肉,她便冒着大雨去菜市场买食材。买回来后生怕耽误时间,淋湿的头发都没来得及擦,就着急忙慌地下厨。做红烧肉需要时间,但女儿等得不耐烦,站在厨房门口连声抱怨:“你怎么这么慢啊,我都快饿死了。”朋友虽然有些难过,但还是回答女儿:“再等会,马上就好。”

吃饭的时候,朋友觉得红烧肉做得不错,就多吃了两口。没想到女儿直接将盘子端到自己面前,双手护住并一脸严肃地说:“你不能再吃了,这是我的。”

那一刻,朋友的心像针扎般难受。她湿漉漉的头发、忙前忙后的身影,女儿好像通通没看见。她有些想不通,那个小时候搂着妈妈撒娇,说永远爱妈妈、长大要给妈妈买好多好多东西的小宝贝,怎么长大后,突然就不心疼妈妈了呢?

是啊,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心疼你了?

有调查显示,27.8%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喜欢什么;33.3%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。很多孩子把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看作理所应当,却很难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。

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心疼你了?其实,从对他们做这三件事开始,你就错了。

一是习惯“听令”于孩子。“爸爸,我渴,给我拿水。”在孩子还小的时候,自己倒水确实有困难,我们也就帮忙做了。可孩子慢慢长大,这样的命令却越来越多了:爸爸,给我拿鞋;妈妈,我没有筷子,给我拿一双;爸爸,把这本书放回去……这时候,是否还应大包大揽帮到底?须知,当孩子所有的“命令”都能得到积极响应,他们便易于形成随意命令别人的习惯。

二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。孩子出生后,父母往往会自觉地将自己的需求搁置起来,优先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。即便孩子长大了,我们也很难意识到,他的有些需求是过分的。比如爷爷想看会儿电视,但孙子要看另一个频道,爷爷就得让步;孩子想吃什么,哪怕绕再远的路、跑好几个地方,爸爸也得办到;孩子提要求,爸妈觉得不合理不同意,孩子一发脾气,家人马上答应……时间长了,孩子就会形成“以自我为中心”的性格,觉得所有人都得让步于他。

三是很少鼓励孩子分享。“爸爸,这个苹果真甜,您也尝尝呀!”“不,爸爸不吃,你都吃了吧。”“妈妈,大虾真是太好吃啦,您怎么不吃啊?”“你喜欢就都给你,妈妈吃别的……”出于疼爱,父母总是以孩子为中心,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,把他们当作“王子”“公主”呵护照顾。久而久之,孩子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,眼里只有自己,没有别人。慢慢地,他也就不懂得心疼父母了。

6岁前的孩子思维能力有限,难以理解因果联系,所以常会以自我为中心,看不到别人的需求。这是其发育特点,并不是真的“自私”。但如果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不着意引导孩子去体会别人的感受、看到他人的存在,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“自我”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。所以,养育孩子时,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:

一视同仁。当孩子到了两岁左右,我们就不能再把他当成小婴儿看待了。家里的吃穿用度应一视同仁,比如吃的,大家都可以吃,而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吃,或者孩子吃剩了大人才吃。当孩子发现自己在家里和其他人的待遇一样时,就会慢慢消除“自我中心”意识。

拒绝不合理的要求。孩子的很多要求其实是不合理的,对此要坚定地拒绝。比如,孩子想吃某样零食,但外面下大雨,我们不便出门,就应该和他耐心沟通,下次再买。而不是他哭一哭闹一闹,我们就心软,即使跑遍全城也要给他买到。当孩子的无理要求被一次次明确拒绝,并且被告知拒绝的原因后,他就能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,去理解他人了。

一起做家务。从小做家务的孩子,不仅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手的精细动作,还能在劳动中明白自己也是家的一分子,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报。而且,能为家庭作贡献的孩子,自我价值感更高,也更愿意去体谅别人、帮助他人。

多分享。如今生活物资丰富,孩子缺少谦让的机会。我们除了在家要引导孩子多分享,在外也要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多交换玩具、一起吃零食,体验分享的快乐与满足。
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3月21日 15版)

X 关闭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21 制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