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
先导篇01——什么是笔记?

哔哩哔哩     2023-04-12 19:09:47

感谢屏幕前的你打开这篇文章,从本期开始,up 主尝试制作一套零基础思源教程,面向完全没有接触过知识库软件的用户,为了方便观众阅读和查找内容,制作了图文版,不敢保证内容多么专业,但尽量保证每位观众都能听得明白并有所收收获。 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我看来,记录内容的思维大于具体的笔记软件,因此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:

第一个问题:“什么是笔记?”

什么是笔记?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提到这个词语,但真正有意义的笔记形式是什么呢?

是线性文字?是文章批注?是思维导图?是流程图?还是备忘录?

事实上,笔记是一个非常概括的词汇,即使它们都是同一个名字,对于不同的需求、不同学科内容的特点,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办法,不能一概而论。对于不同的需求,所使用的工具也必然不同。

我们举几个例子:

场景一:日常记录不重要的及时性信息。

这个场景下信息可能只会出现一次,转瞬即逝,信息的及时性远远大于重要性,记录的目的只是为了把信息储存下来,比如突然要记录一个电话号码或地址,别人可能只会说一遍。

此时白纸就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,纸张是启动速度最快、运行最稳定的笔记软件,拿起笔就可以写,完全不用担心误删信息或软件崩溃。

但纸张有缺点吗?必然也是有的,纸张的使用不灵活,纸张的数量和面积有限,不可擦除,不能自由的调整排版,不适合大量内容的整理。因此我们得出结论,纸张是最方便、最适合速记的工具,但使用场景有很多局限。

场景二:某个章节内容的深入理解或整理思路。

我们需要在有限范围内,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,具体来讲就是某个概念是什么?为什么?怎么做的问题。

这个场景下,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记住知识。如果当前学习的章节是函数,那么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函数展开,概念、性质、基本初等函数、反函数等等,往往对于手写的需求比较大。

此时比较适合的笔记形式应该是思维导图或者无限延展的自由白板,通过知识发散,把大脑中的思维整理出来,以便消化和吸收知识。

场景三:对于整个学科大量内容的系统化整理,例如计算机或医学等等。

这个场景下,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信息,恰恰相反,是为了通过整理归档,减轻大脑负担,把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,系统的、规范的整理好,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快速的查阅,对于大量内容的场景,我们应该优化“查询速度”,用较高的“写入速度”去换取更快的“查询速度”。

我们不难发现,这个时候最适合的笔记形式是线性笔记,通过不同的整理方式,加入一些信息之间的链接,把大量文字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、知识库。通俗的讲,就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“百度”。

以上三个场景,如果不加思索就随意选择方案,就会出现糟糕的情况:

对于场景一,如果要速记一个信息,却要花上半分钟时间思考记在哪里,然后打开 iPad、打开软件、新建文档,等你记下来的时候,信息可能已经错过了,别人早就说完了;

对于场景二,整理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,如果用线性文字笔记疯狂记录概念的文字,把内容记下来却没有思考,就算记得再多遍也不过是把字面意思记下来了;

如果对于大量内容,用纸张去记录,最后发现记了一本书那么厚的笔记,查找的时候就变成了噩梦。

以上例子是为了证明,没有绝对合适的笔记方式,没有绝对合适的工具,使用什么解决方案完全看个人习惯和实际需求,选择正确的工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率。

只有笔记的形式和学习的实际需求相匹配,笔记才能发挥效果。

换句话说,虽然视频讲的是思源,但不可能任何场景下都用思源。

本小节结束,谢谢观看。

(图文容易被盗,本文只发布于Bilibili,如发现被盗请反手一个举报,虽然本文并不是什么优质内容,但也请保护原创谢谢。)

X 关闭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21 制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